岳阳临湘市大力发展楠竹产业
| 招商动态 |2011-11-22
岳阳临湘市地处幕阜山余脉,光、温、水、土等自然条件均具备,为该市发展楠竹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改革开放30年来,该市楠竹生产取得了辉煌成果,全市楠竹面积、产量和资源增长都较快,楠竹面积由1978年的6.6万亩发展到现在30多万亩,翻了5倍,由一个全省未排名的少竹县,一跃成为湖南省楠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市(县);竹产品加工企业由家庭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大小企业1500多个,竹产品加工企业的年总产值由0.05亿发展到现在2.03亿元。
临湘楠竹发展可分为起步、发展和开发3个阶段,基本上每10年为一个阶段。
起步阶段:此阶段该市楠竹属于少竹县(市),全市楠竹面积6.6万亩(湖南省农业区划试点全市楠竹总面积7.11万亩,除去北区楠竹面积0.5万亩)。此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广大农村实行山林权责任制后,不少农民在自己的责任山、自留山上开始造竹、管竹,楠竹面积和丰产开始增加,此时讲林业,强调的是树木,没有把楠竹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,加之竹子销量低和山区交通闭塞而造成“只向楠竹索取,不向楠竹投入”,竹农靠肩背原竹出售,竹子利用率也不高,山区农民家庭作坊品加工箩筐、扁担、晒垫、竹床等粗制品。
发展阶段:此阶段楠竹面积为11万亩。虽然项目只准以营造杉木、湿地松为主的用材林,但该市不少地方利用“世行贷款”资金营造了大面积的杉木、楠竹混交林,如羊楼司、龙源两个乡镇在6大片营造杉、竹混交林1.5万亩。同时,市委、市政府还在龙源乡明星村办点示范,对示范林进行了劈山除杂、深挖施肥、护笋养竹、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后,新竹每亩增加40根,亩平立竹达到180根,在示范点的带动下,全市每年完成楠竹低改面积1—2万亩。
九十年代末,改革开放试点区羊楼司镇成立了“湘达”竹器加工有限公司,公司采取“引进外地人材传授技艺,培育本地人材,掌握技艺”的方式,先后办起了竹编工艺厂、竹雕工艺厂,竹家具厂等竹器品种由粗制品变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精制品,品种由2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。羊楼司镇被国务院评定为“中国竹器之乡。”在羊楼司示范点的带动下,全市一个大规模的竹器市场从羊楼司的中至市区三角坪的107国道沿线设置了2000多间竹器产品铺售营业铺店,竹器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和港、澳、台地区。
开发阶段:2000年后是该市楠竹生产发展迅速阶段。近8年时间,全市楠竹新造,低改的发展速度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三倍,特别是2006年9月,市委、市政府以临发10号文件,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楠竹产业开发领导小组,提出“立足资源学安吉上下齐心发竹财”的口号,接着全市各个乡镇带领竹区人民到浙江省安吉参观学习,提高了广大农民开发楠竹的积极性,全市10多乡镇、30多个村都建立了楠竹丰产林和低改示范林,每年扩鞭繁殖、新造竹林2—3万亩,低改3—4万亩。全市楠竹开发跨大步引起了省林业厅领导的重视,先后将该市列为全省竹资源重点县和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市(县)。为了将竹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经济优势,全市竹产品加工企业增加较快,2007年全市竹产品加工企业15000多家,年总产值2.03亿元,其中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228家,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5家。沈君炭业公司“云天”竹胶板厂,晨星“蓝峰”竹器加工厂,竹雕工艺厂,“红灯”竹砧板厂都正以品牌占领市场。
回顾临湘市楠竹生产30年的巨变,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:
一是领导重视。领导是搞好楠竹开发的关键,该市近几届领导是重视这一工作的,主要领导新自办楠竹开发示范点,以点带面,从市到乡、镇、村,层层签订楠竹开发责任状,年年有总结评比,因而全市的楠竹开发工作一年比一年好。主要领导也越来越重视,市委书记亲自办点,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。
二是加强发展规划。为了确保该市楠竹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,每个发展阶段,市委、市政府都组织有关专家、技术人员对全市竹业发展制订一个长远规划,如2006—2016年,在30亩楠竹的基础上,通过楠竹新造35万亩,扩鞭繁殖35万亩,低改楠竹20万亩,10年后建成丰产示范楠竹林100万亩;
三是加大政策扶植力度。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楠竹生产积极性,政策上给予了两个方面扶植,一是市财政每年用100万元采取“以奖代投”的方式进行奖励;二是引进“世行”贷款、“德援”、“长防林”、“退耕还林”等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农民造竹、低改;